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王凯的一位老友曾对他说:“人生想要有点成就,要耐住寂寞20年。”
 
2004年大学毕业的王凯,步入社会15年,扎根经纪行业11年,2009年,28岁的王凯创立了公司「到家了」。
 
「到家了」原名「广积粮」。在朱升献计朱元璋的九字真言中,广积粮的下句:缓称王。原指与民休息、蓄势而发。在「到家了」成长路径中,我们亦真切地看到一家直营品牌对与本地主场的深耕与沉淀,一位企业家的谋略与坚守。
 
10年发展,终以市占率18%位列重庆经纪公司之首。
 
王凯说:”再耐守5年,我大概可以有点成就。”
 
本篇家书整理自重庆到家了董事长王凯访谈。
 
01
 
进入中介行业前,王凯从事的是人力资源管理,毕业3年便当上了人力资源部经理。
 
07年改换到经纪行业,由而立至不惑,但11年间,王凯仿佛从未从人力资源这个跑道上脱离。
 
这位「非专业选手」调侃说: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充其量只是个店长,一套房子都没置办过。但恰是早年人力方面的思考方式,赋予了公司强组织管控的基因,形成其规模扩张的护城河。
 
在王凯看来:经纪公司从0到1的关键,通常发生在业务以上,规模以下。
 
从0创业开上几家店并不太难。成事的条件:有一波乐意干活的兄弟,彼此对各自的片区熟、各有资源可以互通,房、客、经验都是现成的,一个商圈吃红利。无需招募、培训、系统搭建等等麻烦事儿,只要心齐,做起来不难。
 
彼时纯粹是业务能力的比拼。
 
然而,不论从规模还是时间的维度看,业务如何往上走,才是真正考验。
 
规模上,借以熟人网络圈起的店面势必因新资源的流入受限而发展势缓。熟人资源总有耗尽时,招什么人、从哪里招、怎么教新人、怎么留老人、如何拓展房客、在新商圈怎么做口碑等等成为了组织发展必须考量的事。
 
时间上,即便野心不大,只想吃稳几家店,但那些能穿越周期、小而美的公司至少需要自上而下的自律、核心人员的留存、量化业务强管控。不以规模小而不为,不以业务小而为之。赋予企业怎样的原始基因,得到怎样的生长态势。
 
看重的事从最开始就要当成铁律,下狠功夫去做,即便眼下只有一个商圈。
 
王凯说,突破10家店(熟悉商圈)的桎梏,才是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。这意味着团队要共同跳出存量资源的舒适地带。而想要在增量战场上,打造一个在本土市场能存活、可复制的标本,必须构建完善的体系与规则。
 
存量红利终有枯竭时,不破不立,才能给未来制造红利。
 
严苛的自律是律人的前提,辅以严格的制度将价值观不同的人筛淘出局,继而用文化和激励政策把核心成员紧紧圈住。业务驱动管理,是小型玩家攻克增长瓶颈的爆破点。
 
对于留人,王凯总是说,是自己早年做人力的逻辑思考把激励节奏安排的很扎实。但制度以外,这位亦师亦友的大哥的极致勤奋,犹如一勺热油,让重庆人骨子里的热辣劲翻滚起来。
 
「到家了」高层每日会将战区数据整合形成工作日志,整理完毕基本是凌晨时分。而王凯,则是在每个战区群看过数据且明确沟通后才休息,工作到半夜1-2点是常事。次日早晨8点40,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公司。十年如一日,无谓双休。
 
纪律灌注在高层身上的体现是——
 
跑在一线:每周坚持实勘、坚持谈单、坚持巡店,保持对真实市场的高度敏感和清醒意识。
 
守正务实:工作日志培养出高层对数据的重视,并固化成一种沟通思维,用数据代替情绪,将势能聚焦于业务。「到家了」内部遵守着极严格的业务会议铁律:每周4天分别有不同的管理层会议,从不间断。
 
从朋友圈看「到家了」高层们,常可以刷到凌晨2-3点的重庆夜幕,用他们的话说:这熬的不是夜,是狼性精神。
 
狼群,以睿智、谋略、协作与危机意识占据广袤草原生态链的上游,成为几千里以外现代企业的文化图腾,教授着当代职场人以原始动能上下求索。
 
彼时,重庆市场尚是钢运、中房、中原的天下。分散的行业格局孕育出大量小微品牌,「到家了」便是其中之一。截止2010年,十万元创业的「到家了」两年时间小步快跑到17家门店。
 
02
 
中介行业,看天吃饭。
 
2011年,全国房产市场在全方位的限制性环境中艰难生长。“限价”、“限购”和“限贷”,成为2011年的关键词,房产市场流通全面受阻。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无可幸免地遭遇寒潮,重庆亦不例外。
 
到当年9月,「到家了」店面从17家关到12家,百人军团从120人骤减到50人,每月必须做到30万业绩才勉强覆盖运营成本。也就是说,每天一睁眼,就有1万块等着王凯团队去挣。
 
当时的市场衰到什么程度呢?一度繁华的西城小区原有地铺35个,门店13家。到2011年底11家门店关掉,「到家了」是仅剩的两家之一,与其说坚守不如说竭力挣扎:这家门店,只剩店长和店员两人。最终,店员也撑不下去,要避开豪无生气的市场。
 
团队老将赵明与王凯从白天到深夜一行四人,从门店里到员工家,轮番做思想工作,整一天地口干舌燥,没能留住。夜归途中几个人都有些失落。
 
马云曾说“今天很残酷,明天更残酷,但后天很美好,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。”只是,当黑夜真正降临时,太多人都无法判断自己与光明的距离。这件事情的最后结局略有英雄主义色彩:店长一人驻店,扛过了年关。
 
最难的时候,王凯想过放弃:“我也找过人谈收购,人家估算完说是负债。怎么办咧?还是自己做。”
 
2011年除夕前夜,王凯照例巡店,被等钱过年的业主和客户围住,扣在银行等贷款批示,一天一夜。当年银行放贷极难,加上年关银行系统关停。30多个小时里,上下沟通、受阻、再沟通,终于拿到批款时,距离农历新年只剩一个小时。
 
辛卯年的最后几十分钟,王凯的车畅跑在已无车流的宽敞大道上。车窗外,那些日后抖音里被刷爆的山城夜景,只构成偌大城市中的遥远一隅,任人间烟火生生息息。
 
“我是一路哭着回家。直到那时才感受到做好一个企业有多么难。我告诉自己,这个城市没有什么人可以让你依靠,想活得精彩,只能靠自己。”电影里,英雄的觉醒需要一个雨夜,而平凡人读懂生活的真相,只用了一段车程。
 
“我不信什么人定胜天的。”
 
当然,在自然定律面前,豪情壮志难有回响,但这不勾勒悲观色调。认可「天胜于人」的意义在于看清自己能力的边界。摸到边界,只争朝夕,才愿把意义与价值释放到极致,把规律和个人揉捏到恰当的位置。
 
盐碱地也有阳光照,生存,得看根扎了多深。
 
随着2012年开春市场危机消解。熬过首次困局的「到家了」在回暖的市场环境下翻倍增长。
 
「到家了」的扩张理念:深耕主场。耕作者的心态,是与时间做生意,聚焦在目标地域和主营业务上,建立攻不可破的竞争壁垒。
 
「到家了」的聚焦策略首先是对目标地域集中火力。
 
经纪行业三大课题之一:如何穿越本地。想穿越本地实现跨区域扩张,必先吃透本地。不少企业的死亡原因是疯狂扩张偏逢市场低谷。野心走得太快,实力却没能跟上。
 
王凯对本地的理解相当务实:如果大西南地区可以称做本地,那眼前的一个商圈、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小区为什么不算本地?
 
中介公司的发迹,通常没有高大上的起点,都是由某个并不起眼的商圈或社区起家,把它的市场占有率吃到30%甚至更高,可形成日后扩张所需资本了,再将触角逐步扩大。
 
王凯主张,门店扩张先发生在本地。“每个地区的客户,需求都不同的。也许西区顾客对性价比有要求,费率低能打动他。而北区住的都是中产阶级,更看重品质服务。你很难确定现在的业务模式能不能穿越两地。如果我有一家门店开,我会把它先开在已有商圈,去提高这个商圈的市占率。而不是先外拓。”
 
「到家了」的聚焦策略第二点是对主营业务的坚持。
 
市场抛出的,是糖果还是炮弹?2014年起,重庆新房市场快速引爆。要吃新房的快钱吗?王凯很清楚:
 
1,坚守二手房作为「到家了」业务基本点,新房、租赁、金融业务只作为增长点;
 
2,坚决不碰与不动产无关的任何业务。
 
「到家了」的选择是看准了当时重庆没有中介公司主攻二手房业务。差异化经营给「到家了」一个蓝海赛道。不少熬过严冬的企业在暖市贪了一时饱,丢掉持续奔跑的爆发力,在竞争中逐渐没了姓名。
 
王凯说,让经纪人放下眼下利益去做无法立刻盈利的生意,太难了。但相比于新房,二手房资源与业务能力的沉淀更难,一旦转向新房,二手的大赛道就丢了。“我们的机会,就是同行们没有坚持。”
 
聚焦业务,深耕本地。让「到家了」迎来第一轮快速扩张。对比2012年,2014年「到家了」门店数量由12家增至57家,经纪人数量有70人增至500人,2年6倍增长。
 
03
 
一个人的能量峰值,有时是对手决定的。
 
2015年,链家大举进驻重庆,搜房由线上切到线下。
 
前者,能力层级塔尖的行业巨人,以收购的形式,以两倍于「到家了」店面规模入侵。
 
后者,互联网与地产结合的时代巨兽,跳脱传统业务逻辑与盈利模式,引发集体恐慌。
 
两个强敌的共同点是借助雄厚资本,快速圈地,重建玩法。以经纪人为核心的链家把重庆市场的经纪人底薪由1200提升到3000元,而搜房直接将2%的均值佣金砍到0.5%。
 
策略与打法一反常态,企业的成本骤增,收入却急速缩水,这直接让重庆市场的小型企业丧失生存权,一场硬仗在即。
 
4月29日,「到家了」会议室彻夜通亮。眼下最大的问题: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,如何有效守住并发挥规模优势。
 
在链家宣布进驻重庆的18小时后,「到家了」拿出应对方案:活下去!公司零利润经营。平台提成20%,其余80%利润全额分配给经纪人、店长、区域经理、总监和职能、后台等所有员工。
 
拥有规则制定权的头号玩家们,很擅长将追随者拉到自己的战场,并用自己制的规则定义对方的成败。王凯团队是清醒的:打法可以紧跟着链家学,但务必做出差异化才有突破的可能。
 
与链家推崇的经纪人为核心,高提成、高底薪的策略不同,王凯的判断是:西部市场与成熟的京城有差距,重庆市场的经纪人时代远未到来,管理层的价值不可小觑。
 
“店长好比斗地主的7点,点数不大,但少了它,3、4、5、6都是废牌。离开店长,能独立开单的经纪人还是太少。”
 
对店长以上管理干部实行激励倾斜,成为「到家了」以组织驱动增长的动力。
 
此外,「到家了」借势行业洗牌时机发展。2015年,重庆经纪行业“一哥”钢运倒闭,2000多名经纪人流入市场。彼时,链家推行的品质服务倒逼着学历不够的经纪人们涌入「到家了」。
 
2016年,搜房逐步退出市场,挟互联网大炮轰炸后,留给市场的1000多号人被「到家了」网罗。
 
而后「到家了」又收购重庆诚祥、合并重庆中房等十几家公司。收购,令「到家了」低成本快速扩张,通过被收购公司的原有业务能力快速进驻到新领域。
 
仅2016年一年,到家了经纪人数量由1800增加到3000人。在房地产经纪行业效率上升空间有限的当下,规模,框定出企业的竞争优势。
 
2017年10月「到家了」经营数据开始全面超过链家。应敌三年,也铸成「到家了」快速发展与盈利的三年。王凯坦诚道“链家是很好的竞争对手,它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。“
 
但有些路是竞争对手引不了的。
 
被激励与文化制度层层簇拥着的「到家了」管理层流失率极低,这曾是王凯很自豪的一点,但也正是它带来了新一轮组织发展的瓶颈。
 
「到家了」内部分12个战区,总监带队,向下的组织层级依次是:区域经理-店长-经纪人。稳固的总监层,让区经、店长的晋升通道失去实质意义,组织活力与动力下降。组织的失衡势必影响公司的战略。
 
王凯意识到,组织如何裂变,是本阶段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议题。
 
「到家了」的方法是在区域经理和总监之间,设置虚拟职位:大区总监,并赋予区域经理提拔权。
 
一改先前逼仄的晋升通道,区域经理不仅可以提拔店长成为区域经理,并且提拔一旦通过审核,区经自动升级为虚拟的大区总监,拿到被提拔区经的业绩提成。
 
而受到提拔新区经又可以自己招募店长,被招募的店长想继续升级又必须自己招募能出活的经纪人做出业绩,层层递进。虚拟的大区总监没有生成公司成本,却让组织如同海星一般自行裂变扩张。
 
目前,「到家了」有800家门店的规模。王凯自信,以这个模式扩到1200家问题不大。
 
但规模扩张,总有临界点。当扩张曲线日趋平缓,如何从传统的增速路径中找到突破点?品质服务、科学管理是绕不开的话题。将终极指挥棒交到谁的手中,是未来玩家们的必然要面对的一大选择。
 
重庆,全国常住人口数目最多的城市,住房需求旺盛,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前十,购买力可观。2017年起,重庆二手房价格逐步超过新房,存量房时代尚未到来,但二手市场的曙光触手可及。
 
这块蛋糕,足够大。
 
分蛋糕的人,也未曾少过。十年重庆,天翻地覆。
 
十年前,重庆排名前十的头部经纪品牌如今剩余2、3家,市场的代谢更新毫不留情。
 
十年后,重庆乃至全国市场趋于成熟,科学化运营管理和强大系统支持的贝壳系接手链家成为「到家了」最强劲的对手。
 
外界评价「到家了」常夸赞短时间内涨势迅猛,而在王凯心里,创业的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。18%的市占距离稳固的区域霸主地位还有一段艰险的征途。可以说,号角只是刚刚吹响,游戏随时可能翻盘。
 
管理严苛、执行力惊人,是我们对「到家了」印象。这样的企业面对危机时会出手应战,不会失措。但要攻取到安全的位置甚至更上层楼,仅有这些品质还远远不够。
 
王凯坦承,问题还有很多,但焦虑感已没有前几年那么严重。他说,未来的行业格局将是一部全国性直营品牌、全国化平台公司与区域性头部企业的共生相。
 
森林中,万木争相向上,以便最大限度汲取阳光。
 
而向枝叶交错密不透光的下方看去,在树木扎根的地基处,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刻的生态层次,各种生命体都以自己的方式激烈地生长。
 
在茂密的丛林结构里,你是什么物种?有着什么基因?由何处生长?又将向何方盘延?
 
这些问题想清楚,也就明白那些焦虑,是把心放在外部太多,而没能好好审视自身。
 
行业需要王凯示的精耕与驻守。往深处看,空间无限大,大有优化之地。往长远看,专注做事的人收到的回报是丰厚的。
 
耐住寂寞二十年,此生只此一件事——
 
好好做中介,做个好中介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现领

杨现领

10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杨现领,经济学博士,现任链家研究院院长,先后从事宏观经济、房地产和互联网新产业的研究。曾在《国际经济评论》、《财贸经济》、《财政研究》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;参与各项国家重点课题 近10项。

文章